神通科技,这家2021年初顶着光环登陆上交所主板的公司,最近公布的2024年年报着实让人大跌眼镜。营收同比下降15.22%,净利润更是直接从盈利变成亏损,一下子亏了3197.97万元。这不禁让人想问,这家公司到底怎么了?当初上市的“神通”都跑到哪里去了?
2021年上市时,神通科技可谓风光无限,发行价5.89元/股,募集了4.71亿元,又是扩产内外饰件,又是搞动力产品,又是建研发中心,感觉未来一片光明。记得当时,我身边还有朋友觉得这公司名字起得好,肯定“神通广大”,能赚大钱。现在看来,这“神通”好像没能保佑它。
看看他们上市时定的那些募投项目,什么“汽车内外饰件扩产项目”、“汽车动力产品扩产项目”,听起来都很高大上,但实际效果如何呢?从年报来看,这些项目似乎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增长,反而成了拖累业绩的包袱。
更让人玩味的是,神通科技上市后没多久,又搞了一次可转债,募集了5.77亿元。两次募资加起来,总共吸金超过10亿元。这么多钱,如果真的用在了刀刃上,怎么会落得今天这个局面?是市场环境变化太快?还是公司内部管理出了问题?亦或是当初的战略方向就错了?
上市圈钱,然后业绩变脸,这种戏码在A股市场上并不少见。很多公司上市前都会把业绩做得漂漂亮亮,一旦成功上市,就开始原形毕露。这背后,是信息披露的问题,还是监管力度不够?值得深思。
当然,神通科技的衰落,最高兴的恐怕是当时的保荐机构东方投行了。上市承销加上可转债的保荐,东方投行从神通科技身上至少赚了三千多万。就算神通科技现在业绩不好,甚至将来退市了,这些钱也不会吐出来。这就像是“旱涝保收”的生意,不管企业死活,券商稳赚不赔。
这种现象,说白了就是资本市场的一种扭曲。券商的职责应该是帮助优秀的企业发展壮大,而不是只想着怎么从企业身上榨取利润。如果券商只顾着赚钱,而不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,最终损害的还是整个市场的利益。
再说这次发行的可转债,表面上看起来是给投资者提供了一种进可攻、退可守的选择,但实际上,很多可转债最终都变成了大股东套现的工具。如果股价一直低于转股价,投资者只能拿着低息债券,而大股东却可以利用这些资金进行其他投资。这种制度设计,是不是存在漏洞?
总之,神通科技的案例,给我们敲响了警钟。上市不是万能的,圈钱也不是目的。企业想要长期发展,还是要踏踏实实做好产品,提升核心竞争力。如果只是想着靠资本运作来“神通广大”,最终只会落得个“竹篮打水一场空”的结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