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率市场化,听起来像是金融改革的必经之路,但真的如此美好吗?对于银行来说,这更像是一场豪赌,赢了会所嫩模,输了下海干活。
文章里说要“加强风险管理能力”,这话说得轻巧。银行的风控部门,有多少是真正懂市场的?还不是照搬国外的模型,用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?要知道,金融市场的黑天鹅事件防不胜防,再精密的模型,也可能被一只黑天鹅扇得粉碎。别说利率掉期这种复杂的衍生工具,有多少银行能玩得转?一不小心,就成了新的风险源。例如,某银行为了对冲风险大量使用利率衍生品,结果对市场预判失误,不仅没能降低风险,反而造成巨额亏损,高管集体下课。这种事情还少吗?
“适当增加高收益资产的比重,如信用评级良好的中小企业贷款”,这句话简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。现在经济下行,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是普遍现象,银行放贷,稍有不慎就成了坏账。所谓的“信用评级良好”,又有多少是真正靠谱的?银行为了追求利润,往往会放松警惕,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结果呢?不良贷款率蹭蹭往上涨,最后还得全民买单。别跟我说银行有充足的拨备,那点拨备在真正的危机面前,根本就是杯水车薪。
文章里还提到“自主定价权”,好像银行一下子就翻身农奴把歌唱了。但问题是,银行真的能合理定价吗?还不是看谁的后台硬,谁的关系广?小企业想贷款,利率再高也得忍着;大企业有的是议价能力,利率压得死死的。所谓的“市场化定价”,最终还是变成了权力寻租的工具。最终为此买单的,还是广大的中小企业和普通老百姓。
什么“与利率挂钩的理财产品”、“结构性存款”,说白了就是把风险转移给客户。银行旱涝保收,客户盈亏自负。这些产品设计得花里胡哨,普通老百姓根本看不懂,只能听信银行的忽悠。一旦市场波动,客户血本无归,银行却拍拍屁股走人,一句“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”就打发了。
“提升客户服务水平”,这简直是最大的笑话。银行的服务态度,永远是看人下菜碟。你有钱,你是VIP,银行把你当上帝;你没钱,你就是路人甲,银行对你爱答不理。所谓的“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”,也是根据你的资产来定制的。你有多少钱,银行就给你推荐什么样的产品,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赚你的钱。
总而言之,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来说,既是挑战,也是机遇。但如果银行不能真正转变经营理念,提升风险管理能力,最终只会沦为一场空。而那些所谓的“应对之策”,很多时候只是银行玩弄的金融游戏,最终损害的还是老百姓的利益。